房地产市场总在变幻泸深策略,多年前的话现在听来格外有分量。中国楼市调整这么久,41.5%的城镇家庭手握多套房,是不是真要面对那些难题?
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在广东潮州,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,父亲李云经是小学校长,管着学校的事。李嘉诚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学点文化,家里重教育,但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1939年日本军队打过来,潮州乱成一锅粥,李嘉诚一家收拾东西,1940年跑到香港避难。到了香港,他们先借住在亲戚家,生活一下子更难了。1943年,父亲得肺结核去世,李嘉诚才15岁,就得担起家里的担子,辍学出去打工。
他先去茶楼当伙计,每天从早忙到晚,端茶倒水,收拾桌子。干了没多久,转去钟表公司学徒,学怎么修表,组装零件。之后又去塑料厂当推销员,背着样品到处跑,推销塑料制品。那时候香港经济刚起步,李嘉诚靠着勤快攒了点钱。
1950年,他用5000港元创办长江塑胶厂,主做塑料花,出口到欧美。工厂起步小,他自己上手操作机器,管工人,慢慢订单多了起来。1957年,长江塑胶厂改名长江工业有限公司,业务稳下来。
1958年,李嘉诚看到香港房价低,就开始买地建厂房出租,进军地产。那时候香港人口多,住房紧缺,他买旧楼翻新,出租出去。1960年代,香港经济腾飞,他抓住机会,低价买地。
1971年,长江实业成立,专注地产。1972年,长江实业在香港上市,募集资金,规模大了。1979年泸深策略,他收购和记黄埔,成了大股东,和黄业务广,港口、零售都有。
1985年,又收购香港电灯,能源板块加进去。1990年代,业务扩展到内地和海外,投资港口、电讯。
李嘉诚的生意越做越大,1996年儿子被绑架,他付赎金,事件过去后更低调。2000年后,他投资科技,像Facebook,早早入股。
2010年代,卖掉部分内地资产,转投欧洲,买英国的公用事业。2018年3月16日,他宣布退休,把公司交给李泽钜,自己当顾问。退休后,主抓慈善,李嘉诚基金会捐了不少钱给医院、学校。
基金会从1980年就成立,捐款超200亿港元,支持教育医疗。他生活简单,常戴便宜手表,住老房子。95岁了,还关注经济,偶尔给建议。他的经历从打工仔到首富,靠抓机会和稳扎稳打。
李嘉诚的商业路子总在变,早期塑料,后地产,再多元投资。收购和黄时,和黄比长江大,但他用策略拿下。港口业务全球铺开, Hutchison Ports管着52个港口。
零售有屈臣氏泸深策略,遍布亚洲。能源有加拿大油气。他避开高风险,卖资产时总在高点。慈善上,捐给汕头大学,建医院。生平没大起伏,稳健是关键。
李嘉诚2016年在访谈中说,未来五年中国楼市会大洗牌,炒房要小心。那时候楼市热,房价天天涨,很多人不信他的话。
转眼到2021年,市场凉下来,二线城市郊区房价掉20%到30%,三四线从8000多一平跌到5000多。2023年,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跌,土地收入前三月8728亿,同比降27%。2025年上半年,房地产投资46658亿,同比降11.2%,新开工面积少。
央行2020年调查,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96%,户均1.5套,41.5%有两套以上。这些家庭过去觉得房产稳,手里有钱就多买套,出租或等涨。现在市场饱和,他们碰上三个难题。
第一,出租房子难。过去租金稳,现在房价跌,租赁市场也冷。公租房多,北京推40万套,租户转去便宜的。房东降租金还难租出去,空置房增加。租金收入少,勉强够物业费。需求减,年轻人少,租户挑剔。
第二,卖房子成问题。挂牌量多,上海超16万套,杭州21万,成交慢。房价回落到三五年前,北京上海微跌,深圳降15%。贷款买的急了,每月还款重,本想赚,现在亏。挂牌价低也没人接,买家等更低。
第三,拿着房子负担大。供大于求,还贷压身,失业或工资降就扛不住。物业费年年交,空房也得付。法拍房2023年一季度增17.82%,累计超200万套。房产税传闻一出,成本更高。持有不值,卖亏本。
这些难题从市场数据看清楚。2025年房价同比降2.8%,销售面积环比跌。疫情后经济慢,失业高,买房欲低。少子化,老龄化,刚需弱。炒房团后悔,普通家庭更慎重。李嘉诚的话应验,楼市从投资转居住。
2025年楼市调整继续,一线成交增13%,二手增22%,但整体弱。开发商债务5257亿,三季度还债高峰。库存高,政策推公租,经济转科技制造。李嘉诚家族卖大湾区房产,低至40万港元,但也投内地,示信心。
市场分化,一线稳,三四线跌。法拍多,业主难。政策降息,但效果慢。2025房价预计降4.8%,销售跌5%。多套房家庭出租无人,出售挂久,持有成本升。
李嘉诚晚年慈善为主,基金会捐医疗教育。95岁健康,读报,关注经济。投资科技,家族管公司。他见证市场从盛到衰。
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